2005/04/23 | 评课:品德与生活课《爱护小动物》和《小手拉小手》听后杂思
类别(教育者) | 评论(3) | 阅读(2385) | 发表于 14:04
昨天上午,学校承办教研片的活动,我在边上看了一上午的设备,顺带着也听了两节品德与生活课,记一些感想,有些看法已经在后面的评课时表达过,虽然与那些评课者说的不一致,但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我不忌惮做一个独行者。

关于《爱护小动物》一课:

1、我们为什么要爱护小动物。上《爱护小动物》一课的是一位刚毕业一年多的老师,在课堂调控上的经验缺乏使得她这节课看起来比第2节课逊色,但是,我相信这点在她的将来完全是可以弥补的,而我更觉得遗憾的,是这节课的设计理念。在她这节课中,设计了一个环节,要孩子们(二年级)说说小动物对我们有什么作用。实在是相当出乎我的意料,我还以为“关爱生命、尊重自然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呢。如果爱护小动物就是因为小动物对我们有用,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功利性的,将来,“灭四害”的运动必然还要重演,而当家中的宠物老病时就可能会被抛弃,而这样的心态更有可能出现在对待老人之时。不能不指出,许多教师对社会人文发展的嗅觉是迟钝的,当各种词典中已经删去了“皮可制作衣服,骨头可入药”的时候,当我们的教材中已经不再区分“益虫与害虫,敌人与好朋友”的时候,她还以自己幼年受到的教育,“好人坏人”的两分法来作为爱动物的理由,是非常可悲的。幸好,在评课时,我也听到一位年轻老师表达了与我上述类似的观念,方觉“吾道不孤”呀。

2、需要呈现给学生的是什么材料?在公开课中,媒体的大量使用是必然的一件事,通观整堂课,前面展示了一段各种自然界中各种小动物的影像,后面就是大量的动画场面,例如青蛙求救,森林被毁等。我在评课时对此提出了质疑与建议,我以为,动画固然生动,却给人不真实之感,而且,在生活中自然有许多的虐待及至杀害小动物的资料视频可以利用,例如前阵子在网络上流传的《活剥动物取毛皮制皮草》,就非常地有震撼力,虽然我没有看过,但单单我给这些老师转述网络上的文字描述,就已经让她们感到恐怖,还有日本捕鲸船捕杀鲸鱼的画面,也是一样的血腥与极具冲击力。固然,这些资料有着是否过于血腥的疑虑,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,都要比那些人为画出的幼稚画面要强。关于材料,一个问题是不真实而没有说服力,另一个问题是太少而不会用。课堂最后,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跳“兔子舞”在我看来,就不如唱“熊猫咪咪”来得好,“竹子开花喽喂,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,数星星。星星呀星星多美丽,明天的早餐在哪里?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,我们没有忘记你,高高的月亮天上挂,明天的早餐在我这里。请让我来帮助你,就象帮助我自己,请让我来关心你,就象关心我自己……”。

3、课堂机智是个关键。在课堂上,老师要求学生说说带小动物名称的成语,学生立马说了“杀鸡取卵”和“杀鸡给猴看”,老师含糊以对,却无法处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,为什么我们的成语中总是很多杀害小动物和以动物为贬义词的呢?同样,当学生说公鸡的优点是“每天叫我起床”时,老师没有察觉其中的虚假;当学生说“我爸爸有一次把一只狗杀了吃”时,老师不知道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;当学生告诉老师“我爱小鸟,所以把它喂养得很好”时,没有引导学生认识,囚禁是害不是爱;当学生说“餐馆里把兔子杀了做食物”时,不能够让学生辨别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、观赏动物与食用动物。说实在话,有的问题到底应当如何说,我也不知道,为什么我们人类爱动物,而有的动物却在我们的餐桌上,我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

4、关于身教。老师在上课前,带了一个小金鱼缸来,里面有一些小金鱼,上完课后,我注意到她手中的缸子是空着的了,但在课堂上,并不曾见到她把金鱼分了给小朋友,到底哪里去了?我不敢想象……

关于《小手拉小手》一课:

1、有待改进的课堂体验活动。本课的课题比之上节课,少了许多争议性,是明显的,在教者的设计中,一些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也使得这节课比较上节课成功。例如教师通过询问,找到了一些需要帮助的同学,有的需要帮助学习“红领巾的系法”,有的需要帮助学习“体操的做法”,还有的需要帮助剪手指甲等等,又找了几个能够帮助的人,开始活动。只是,我看到在课堂上,仍然还有一些学生是没有参加进去的,因为他们“既不需要帮助,也没有帮助别人的本领”。这样一来,游戏活动的价值就大打了折扣。我设想这样一个游戏,每个学生分到颜色不同的几粒小玻璃珠(或用纸片代替),所有的玻璃珠共有5种颜色,你手中,有的珠子缺少,有的珠子多余。通过在全班范围内的“帮助”与“寻求帮助”活动,让自己手中拥有完整的珠子。这个活动可能让全班动员,并且同时能够让一个人有求助和助人两种体验,虽然我考虑对于一年是不是符号性太强,但是我仍然自以为是胜过教者所设计的活动的。

2、是为了拉手,还是为了帮助。评课时,一位进修校领导说到在客人来时,客套话不如一杯热茶,强调要实在。我觉得很有道理,这节课还是存在着形式化虚假的毛病,例如教师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心思来让学生“拉拉手”,唱“拉手歌”,其实,“助人”与“求助”才是这节课的正义所在。如果能够让一年级的孩子体会到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那就非常成功了。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624]
网民[85]
转贴手[58]
技术迷[78]
市民[102]
记录者[75]
教育者[32]
数学教师[81]
信息技术教师[29]
读书人[43]
博客[41]